刚刚从灰头土脸中醒来的年代,露美,露出了美。
1984年的最后几天,淮海路上发生了一起影响全中国的时尚事件——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美容院,露美美容院开张了。
境外媒体纷纷来报道,发出惊呼:“爱穿蓝布衣的中国妇女,现在竟然排队做美容!”
那时做一次全套美容要20多元,简易美容一次8元,这在当时的上海属于高消费。1984年,上海人最低生活水平是12元,20多元的美容消费,几乎是一个人两个月的吃喝拉撒。
已故作家程乃珊曾回忆说:那时的时髦女郎流行一句话,“阿拉是到露美做的美容。”我猜想,程乃珊说的时髦女郎,大概也有她自己。
其实,露美仅仅是上海家化的产品品牌。露美及其美容厅,是当时露美品牌创始人邵隆图一手策划的。
这个时尚事件发生在1984年,原址是白玫瑰理发厅,尚贤坊的沿街面店铺。
展开剩余75%露美1984年开业
白玫瑰理发厅也是个有故事、有传奇的地方。
旧日上海有好多家白玫瑰理发店,霞飞路上的白玫瑰,不是总店,但却是最有名气,也是开得最长久的白玫瑰,从霞飞路一直开到了淮海路。
1932年,上海《开麦拉电影图画》杂志,刊登了一篇写当红影星胡蝶的八卦文章:“胡蝶在去年,我还听得她每次在白玫瑰电烫,今年大概收入方面,比较丰富一些,把这一笔费用转移到比白玫瑰更考究的外人所创设的理发店里……”
当年的娱乐八卦文章,倒是渗透出彼时的时尚潮流信息。
说明白玫瑰不差,但是并非彼时上海理发业的顶流。
这一段淮海路上原来有多家理发店,但是“白玫瑰”的名字是最记得住的。
王家卫2013年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也有“白玫瑰理发厅”。这个“白玫瑰”是虚构的,但是谁能说王家卫的创作灵感,不是来自霞飞路的白玫瑰?就像电视剧《繁花》中黄河路之于王家卫。
21世纪的电影,还记得走进一百年前的一家理发店,只因为它是“白玫瑰”。
我没有去过白玫瑰,但是我这一代人,心里都有“白玫瑰”情结。记不清有多少部国内的反特片战争片里,有一个妖冶的长波浪女特务,说起话来嗲声嗲气,她的名字可能就叫白玫瑰;也或者有个潜伏的女特务,暗号白玫瑰。女特务是好看的,“白玫瑰”,甚至所有的玫瑰,却有了贬义之嫌。
直至1979年,电影《泪痕》公映,主题歌《心中的玫瑰》非常流行,也为玫瑰洗净了花瓣上的污泥。后来才知道,早在1940年,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已经风靡,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还流行于美国歌坛。
露美假如沿用“白玫瑰”名字,说不定也是一番美景。不过在那个年代,露美似乎比白玫瑰更加洋气更加时尚——时尚总是要颠覆过去,白玫瑰仅仅是理发店的店名。
白玫瑰,从霞飞路一直开到淮海路,是露美的前世
大凡国产化妆品,都有外文名字。露美的英文名字是Ruby。我不知道是先有中文名字露美,还是先有英文名字Ruby,当时觉得是很女性化的意译。很多年后,看到了一条有趣的消息,可谓是Ruby的解密。Ruby并非是自创的商标,只是英文的一个常用词汇,原意是“红宝石”。在筹备露美Ruby时,当时的上海轻工业局副局长吕也博取了英文名字Ruby,意在用红宝石的红白金三色,取代笼罩中国人太长久的灰白蓝……红宝石嫁接白玫瑰,开出来露美,很有幽默味的诗意。印象中,当时谁都没有领会到Ruby的红白金寓意,谁也没有想到Ruby是红宝石,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红宝石奶油小方了。
称露美美容厅为时尚事件,在于露美开业后,尚贤坊外围,每天拥堵。店里的女人在美容,店外的男男女女在围观。摄影家雍和曾经拍过一张照片:一大群人——主要是男人,围着露美的沿街大橱窗。
那么多年过后,我检索到当年新闻照片里的露美。单开间门面,简陋、粗糙、狭小,远远比不过现在普通美发店美甲店,哪有奢侈时尚可言!但是请注意,这是1984年,是中国人刚刚从灰头土脸中醒来的年代。露美,露出了美。
露美的前身白玫瑰也有旧照片,可以从淮海路追溯到霞飞路,是将近100年前的故事了。同一个地方,同样的一开间门面,剃头店的格局就是剃头店,这朵白玫瑰开了50年。
白玫瑰露美皆成往事,只有它们门前的梧桐树还在。
发布于:上海市众和配资-炒股加杠杆平台-炒股怎么配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