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等专业背景,接受过我国多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的教学、指导。自2008年大学攻读心理学以来,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的学习与深造。不断地进行自己成长与完善,并定期地接受专业的督导,心理咨询多年,具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
最近一个雨夜,我接到了一位母亲的电话。她颤抖着声音说女儿连续三天没出门,手机也锁了,连最爱的漫画书都扔进了垃圾桶。当我说"要不要来我这里聊聊"时,她突然哽咽:"郭老师,我试过一切,她就是不说话。"
这种场景在咨询室里并不罕见。我们总在深夜接到家长的求助,他们带着焦虑和无助,讲述着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暴躁,甚至出现自残倾向。但往往在这些时刻,我们才意识到,有些信号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
上周遇到一个15岁女孩小雨,她的父母一直觉得她只是青春期叛逆。直到某天深夜,小雨突然把书包摔在地上,说"你们永远不懂我"。父母这才发现,她最近总是把作业本撕碎,成绩一落千丈,连最爱的音乐都听不进去。当我问她为什么突然崩溃时,她低着头说:"我觉得自己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蝴蝶,越挣扎越透明。"
展开剩余42%这种"情绪冰山"的现象在青少年中很常见。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困顿:突然的沉默、反复的自残行为、极端的社交回避,甚至看似普通的厌食或失眠。但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痛苦。就像小雨,她其实是在用撕碎作业的方式,表达对成绩压力的无力感。
作为从业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有个男孩因为父亲的批评,开始频繁地把课本折成纸飞机投向天花板;有个女孩因为校园欺凌,每天放学后都躲在操场角落啃指甲。这些看似极端的行为,其实都是他们内心崩溃的信号灯。
当发现这些信号时,请先放下"青春期叛逆"的刻板印象。试着观察孩子最近的行为变化:是否突然对以前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是否频繁出现情绪波动?是否开始回避社交场合?这些细节可能比表面的争吵更有警示意义。
我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三步沟通法":首先,用轻松的语气询问孩子最近的困扰,而不是直接说教;其次,倾听时保持眼神接触,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最后,给予具体的陪伴,比如一起做顿饭、散步,而不是空洞的安慰。记住,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被理解的温度。
发布于:河南省众和配资-炒股加杠杆平台-炒股怎么配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