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吴重生
在当代中国画坛纷繁多样的探索中,没骨画法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座桥梁。而青年画家苏国强,正是这座桥上一位沉静而坚定的行者。他的艺术根植传统却又不囿于成法,融合中西却始终保持东方的精神内核,在看似散淡随性的笔墨背后,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思考与追求。
苏国强1978年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国画大家吴山明先生,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工艺美院。
苏国强 2024年 丰收 98cm×180cm纸本设色
展开剩余85%缘起吴山天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先生是苏国强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时的博士生导师。我与吴山明先生同出浦江前吴村“存古堂”,按辈分我唤山明先生为“叔太公”。
与苏国强先生的相识,始于山明先生次子吴高强的介绍。那年初秋,我应约去杭州上城区“吴山天风”拜访吴山明先生。在吴山明先生的工作室里,除了满墙酣畅淋漓的水墨人物,案头一幅设色雅致、形神兼备的没骨人物习作格外引人注目。画中人物造型朴拙生动,墨与色交融自然,既有传统写意精神,又透出现代构成意识。
吴山明先生见我对这幅画作颇感兴趣,便欣然介绍:“这是国强前些日子的写生,这孩子肯下苦功,对没骨画有自己的理解。”言语间满是对学生的爱护与期许。原来,苏国强虽已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多年,仍时常带着新作来杭州向恩师请教。因着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因着吴山明先生的缘分,我与国强兄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交往。
此后多次艺术交流活动中,我们三人常有机会相聚。苏国强博士论文答辩阶段,吴山明先生在夫人高晔老师的陪同下,多次飞北京现场指导。当时,吴山明先生已是抱病之身。其情其景,令人感动不已!吴先生总是以长者之风,为我们讲述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之道;而国强则每每静坐一旁,认真聆听,偶尔发问,必中肯綮。这种师徒相授、友朋切磋的场景,恰是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的生动体现。吴山明先生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作画,更以其人格魅力告诉我们如何为艺做人。
苏国强 2024年 吴山明先生像 18cm×35cm纸本设色
苏国强把对恩师吴山明先生的感情,融入了他所精心创作的《吴山明先生像》中。吴山明先生的艺术造诣和道德风范早已为世人所共知。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先生的精神?找到这个“切入口”非常重要。国强深刻地感受到其上善若水的人格力量。
有一次,吴先生给国强指导论文,师生交谈之后,吴先生弓着背,斜靠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神情极具画面感。苏国强将这一瞬间默记于心,便很快创作了没骨人物画《吴山明先生像》,见者无不称赞画面人物神情之妙。
笔墨求真贵创新
观苏国强的画作,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多元向度的审美穿越。他的作品既蕴含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又融入现代艺术的语言;既保持浪漫情怀的表达,又不乏散淡情趣的自然流露。这种艺术特质的形成,与他独特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悟有关。
国强出身科班,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却从不囿于学院体系的陈规。在他的同辈画家中,其文化立场与绘画语言的辨识度尤为清晰。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在当下中国画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他热爱传统,深入研习敦煌壁画的神秘绚烂,体悟魏晋风度的超然物外;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西方平面构成的现代理念,在中西艺术的融合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苏国强 2023年 牧歌136cm×190cm纸本设色
他的没骨画创作体现了跨界融合的探索。没骨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自古有之,历代名家各有发展。国强在继承传统没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审美意识,画面中用留出的白线代替墨线,以色彩直接塑造形象,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先生评价其作品:“在形与神的处理上更强调了神韵的再现”,“有着传统文人的含蓄与内敛,又有着对笔墨担当和探索的勇气”。
这种艺术探索的背后,是国强对中国画本质精神的深刻理解。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所指出的:“苏国强的没骨画不跟风,有主见,在题材拓展的同时,捕捉和表达万物皆有的神韵与独特之处。”他的作品往往通过水墨造型和淡雅沉厚的色彩,平面化地概括物象结构,出离繁复约束而直达本真境界。
跨界融合有定力
苏国强的艺术道路,本身就是一场不断跨越边界的探索之旅。他生于湘楚大地,深受湖湘文化熏陶;求学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得江南笔墨韵味滋养;中间工作于武汉,感受荆楚文化的雄浑大气;后又工作、生活于北京,沐浴京派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多元的文化经历,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苏国强 2024年 在线外卖员175cm×190cm纸本设色
吴山明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在苏国强的探索中,很早就出现了跨界的现象,他穿梭于人物、花鸟、山水,从不同的绘画题材中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融合和互补。”这种跨界意识,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上,更体现在艺术语言的融合创新中。
在苏国强看来,没骨画的真谛在于“祛除芜杂”“摆脱惯习陈规”,保持“一种生涩与新鲜的艺术状态”“真情的表达”。他的作品往往在单纯中见丰富,在平淡中显沉厚。色彩运用不温不火,方正大气;章法布局朴素自然,却透射出严谨的西方结构意识。这种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又具有现代构成的形式美感。
田黎明先生评价:“国强没骨人物画以扎实的基本功追寻造型意象,体味笔墨的生发与色彩的清雅。”“他的创作浸透着浑厚沉郁之美,人物形态与整体感生发出山峦般的沉厚与光芒。”这种艺术境界的达成,离不开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国强始终坚持把没骨的方式放到生活中来感知,深入劳动者群体之中,将写生感受与没骨技法相融合,让生活的真善之美焕发出没骨画的新体验。
苏国强既不盲目追逐潮流,也不固守传统窠臼,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点,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探索,不仅需要艺术上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文化上的自信和定力。我曾多次应邀前往高碑店和西北旺苏国强的工作室参观。国强博士毕业后选择到山东高校执教,而我亦调往浙江高校任职,但我们之间的联系从未间断。
苏国强 2024年 蜀葵180cm×96cm纸本
功夫在画外。在出版社的工作经历,使苏国强能够跳出画家单一身份的限制,从更广阔的学术角度思考艺术问题。这种“两栖”艺术生态,虽然使他比专业画家少了些创作时间,却也因此避免了艺术创作中的浮躁之气,保持了对艺术的执着与领悟。苏国强的《师古与师造化——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研究》获2019年中国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清代恽寿平》,以及《中国当代水墨名家个案研究·苏国强水墨艺术》等专著问世后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好评。与此同时,他还主编、策划了《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中国绘画史图鉴》《中国画理论研究》《宋画观止》《国宝档案》《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画室必备·中国画技法图典》等大型图书。
苏国强还很年轻,艺术道路还很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他的执着与淡然,以他的才情与学养,必将在没骨画创作领域开辟出新的境界,这也是所有关心他艺术成长的人们共同的期待。
作者简介:吴重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
发布于:浙江省众和配资-炒股加杠杆平台-炒股怎么配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